普通中学也能飞出“金凤凰”——上海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闵行三中

作者:上海市宇航学会 原创作者:颛孙长宗   来源:文汇报 2015-11-17 00:00


借力高校专家,拓展学术视野


颛孙长宗校长与老师们研讨课堂教学改革

颛孙长宗校长与教工助理在聘任仪式上


闵行区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养基地落户闵行三中


园丁手捧学生送上的鲜花 
 
运动会上教师的风采

全新思路:自培“良师”突破“良才”难觅瓶颈 着眼未来:壮大“明师”摆脱“名师”难求困境
普通中学也能飞出“金凤凰” ——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纪实
欣喜一景 新评特级教师“冒尖”与师资群体“船高”
       普通中学也能飞出“金凤凰”了。学校航天科技工作室主持人刘辉老师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这给今年9月秋季新学期开学的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平添了喜悦气氛。刘老师教的是政治,可他近年来才开始从教的研究型课程同样专业与出色。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个消息让闵行三中全体师生深受鼓舞;
       这个消息也让不甚熟悉刘辉老师的朋友深感意外;
       这个消息更让整个闵行教育界深感震动。
       为什么?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教师,经过不懈努力,评上特级教师,并不算稀奇的事情。然而,一个工作在普通中学,五年前还因找不到发展方向而备感前途迷茫、因而明显缺乏发展内驱力的普通教师,能实现这样的发展跨越,着实令人惊叹,启人深思。
       然而,熟悉闵行三中、关注闵行三中近年发展历程的人,对这消息并不感到意外,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
       闵行三中师资建设的可喜之处还远不止此——
       五年来,先后有2位教师成为闵行区领军人才,4位教师成为上海市名师基地学员,2位教师成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3位教师获得上海市“园丁奖”;在几年前还少有冒尖人物的青年教师队伍中,涌现出2位闵行区学科带头人,10位闵行区骨干教师,8位青年教师成为闵行区“希望之星”……
       有一个对比也同样说明问题:2005年至2008年,闵行三中新晋高级教师为5位,2009年至2013年末,新晋高级教师为10位;同一时期,在区域中级教师名额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闵行三中仍然有9位青年教师获得了中教一级的职称。
       教师队伍这样迅速优化的可喜现象,在闵行三中办学历史上从未有过,在闵行区普通中学办学史上也实属罕见。
       更有不寻常。2009年,闵行区第二届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养基地落户闵行三中,来自全区17所高中的数学骨干教师在这里接受培训。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闵行三中现任校长颛孙长宗任基地的主持人。这样高层次的基地设在普通中学,在闵行区普通中学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而优秀教师群体的戮力奉献,也自然在办学成效上体现出来:在今年上海市教育成果(基础教育)评奖中,闵行三中提交的《特色建设开启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获得一等奖,这也是闵行三中发展史上的第一次。
       新评特级教师“冒尖”与师资群体“船高”,闵行三中师资队伍的变化,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一定是有理由的。他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并不普通的思路与做法,能带给人们许多寻味和启迪……
与其苦求“良才”,不如积极改革肥沃“良师”的土壤
立足于校本: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取“琴弦

       普通中学限于知名度、财力和硬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要引进大量的“外援”相当困难。另外,“外援”还可能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对此,闵行三中深知其理,因而独辟蹊径,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形成了全新的思路:与其苦求“良才”,不如积极改革肥沃“良师”的土壤。
       闵行三中是一所有着半个世纪办学历史的大型公办完全中学,有着较好的办学成绩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新世纪以来,学校发展遇到了诸多困扰:硬件设施建设滞后,生源素质持续下降,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校管理少有创新。而令人忧虑的是,由于看不到学校的发展前景,教师流失严重,许多骨干教师纷纷调出,留下来的教师也有相当一部分发展意愿低迷,甚至对评职称也不屑一顾,学校发展陷入徘徊迷茫期,将被撤并的传言不绝于耳。
       2008年末,学校调整了领导班子。由特级教师颛孙长宗担任闵行三中校长。千头万绪之中,学校在积极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努力实施各项改革的同时,提出集中精力稳定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
变苦求“良才”为培育“土壤”
       面对重重困难,闵行三中转换思路,变苦求“良才”为培育“土壤”,促进教师在原地上起步。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最关键的因素,许多学校把引进、招聘人才作为第一要务:苦苦寻觅,重金聘请,多方引进,以求达到人才的规模效应和教师占比上的“好看”。然而事实上,普通中学限于知名度、财力和硬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要引进大量的“外援”相当困难。另外,“外援”还可能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对此,闵行三中深知其理,因而独辟蹊径,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形成了全新的思路:与其苦求“良才”,不如积极改革肥沃“良师”的土壤。
       良好的培育教师的“土壤”由许多要素组成。阳光、空气、水分缺一不可,而精心的“深耕”更是不可或缺。在分析了诸多不利于教师发展的因素之后,学校做出了切切实实的努力。
变“喊破嗓子”  为“做出样子”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到任闵行三中后,遵从古代哲人的这一忠告,特别注意从各方面做出表率,努力给全体“三中人”以信心。几年来,他一直坚持乘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学校小车给师生们共用;主动落实校务公开,特别是账目公开透明;虚心向老师们学习,努力将他们身上的优点变成全校师生共享的财富。即使是因各种原因工作不甚努力、甚至得过且过的个别年轻教师,他也从来没有放弃,不是简单批评了事,而是投入了更多的关爱,耐心与他们沟通感情,交流思想,寻找其发展低迷的原因。一次次推心置腹地交流,一句句真诚热情地鼓励,终于使这些教师敞开心扉:原来,他们担心学校继续滑落,可能最终被兄弟学校“吃掉”,自己也成为“二等公民”。主要“病根”找到了,校长即着手带领领导班子做学校发展规划,改善硬件设施,以尽快唤醒师生发展的“精气神”。比如,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多方奔走,争取到兄弟学校支援的50多台电脑,又对学校日渐陈旧的办公室进行改造,使师生们看到了希望。许多原想调出的教师表示:就凭颛孙校长的苦心,我们甘愿放弃“逃亡”想法,与校长一起奋斗,振兴闵行三中!因此,每天中午,找校长交流思想、研究工作的老师络绎不绝,他们通过多种渠道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就这样,校长以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使一时弥漫灰霾的闵行三中重现希望的阳光,也有了发展的宝贵动力。
       另一方面,领导示范还表现在专业追求、学术引领上,这与“身正”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校长不到40岁即被评为特级教师,多年来以其孜孜以求的不懈努力,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成为上海市督学、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主持闵行区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并且此基地就设在作为普通中学的闵行三中。他的奋斗史本身就是对老师们的巨大鼓舞。这样的领导魅力和学者风范,促进了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了较好的环境氛围,营造了学校师资建设的“阳光地带”,促进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茁壮成长。
变用人“模糊”  为提任“清新”
       学校管理也是教育生产力,其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核心环节。而干部选拔不仅关乎管理效能,而且关乎教师是不是心平气顺,所以用对了人是领导的最大成功。2009年以来,学校对干部进行了较大幅度地调整,在8位同志退下领导岗位或调出的同时,一批年轻教师走上管理的前台。这些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经过了严格的程序:首先是根据创新管理需要制定干部选拔规则,然后将聘任的岗位职责在全校范围“广而告之”,岗位人选可以自荐,也可以他人推荐。在组织教师充分酝酿后,根据民意选出后备人选,经过专家讨论与竞选者答辩,再经过党总支考核、个人陈述等了解其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最后经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后,完成公示程序,新干部才能走上一年试用期的工作岗位。一年后,经教代会、校务委员会考核合格后,方能转正。后来未能转正与续聘的也不乏其人。这用人上的公平公正,不啻在学校迷茫失落之际送来了和煦的清风,使师生们心头重燃希望的火花。
       为了提高班子成员履行职责的效率,学校将原来的九个职能部门整合为校务管理部、课程教学部和学生工作部三个大部,并实施干部轮岗。这样的措施不仅整合了管理力量,提高了管理效能,而且通过轮岗使大家能够真正地理解他人,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能将心比心,工作更有团队精神,更加和谐快乐。如暑假行政加班,既耗时间又辛苦,但几年来没有一个干部要加班补助。暑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也主要由行政干部组织实施,老师们则正常休假。面对行政团队这种想大局、做实事、讲奉献的精神,老师们都看在眼里,觉得一股振兴闵行三中的清风正在吹来,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可喜的变化。由于干部走在前头,教师看着满意,干群关系不断改善,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发展内驱力大大增强。
       崔丽亚,几年前从外地引进闵行三中,几乎年年承担高中毕业班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她不辞辛苦,带病坚持工作,是公认的“工作狂”。她坚持研究高考动向,不断优化教学,自编了许多高质量的辅导资料,学科成绩进步很快,今年她所教的政治学科的高考成绩在闵行区高居第二名,平均分比全市的平均分高出整整10分。她说:“看到校领导和老师们都在拼搏,我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有病要治疗,学生更不能耽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忙碌、辛苦也是快乐的。”
变“简单号召”  为“政策引领”
       每个教师都期待专业上的成功,成功是创造的最大动力,而成功要有平台,犹如好的收获要有深耕的土壤一样。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通过多项举措搭建平台,帮助教师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比如,采用“五子登科”的方法,激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成熟起来。“五子登科”即压担子、给位子、竖旗子、配对子、强班子。“压担子”即委以重任,大胆任用青年教师教毕业班,或负责策划、组织学校重大活动;“给位子”即打破论资排辈,提拔青年教师担任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竖旗子”即打破常规,破除成见,树立先进典型;“配对子”即进行强强联手,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强班子”即着力打造几个专业基础好、凝聚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教研组,成为有区域影响力的优秀团队,如外语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研究型课程教研组、体育教研组等经过多年努力,都成为校内外公认的优秀教研组。这些成绩的取得,有管理创新的推动,更是文化力量的佐证。
       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能,作为领导者,就应该帮助教师们开发并实现潜能。有些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短板,因为这些短板,这些人才可能被另眼相看,弃置不用,这在学校历史上是有过的。2009年以来,闵行三中主要领导花费大工夫,引导干部和教师树立面向未来的人才理念,他反复强调:人在性格、能力上的“长”、“短”是相对的:有的教师工作看起来不甚努力,乍一看是明显的“短板”,而这“短”的表现有时正因为其“长”没能发挥出来,所以“短”的后面往往蕴含着难得的“长”;有些本来是“长”,因为世俗的看法,给人的印象却是“短”。因此学校应该特别注意那些“长”“短”互见、个性突出的教师,努力通过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其“长”、“短”形成的原因,如果不是个人品行和师德的问题,就大胆避其短而用其长。当“长”充分体现出来的时候,其“短”也显得不甚重要了。如上文提到的刘辉老师,在2009年前,不少人反映他工作状态不佳,似乎进取心不足,因而被打入另册。校长通过一番调查了解交流,发现刘辉老师其实很有上进心,只是因某种原因而使用不当,在刘老师内心深处,要发展、要奉献的愿望一直像火一样燃烧。了解到这种情况,校长果断提出,任命刘老师为研究型课程负责人,并经常关心他的工作、生活、家庭、子女教育等情况,关心他的工作进展,使他焕发了工作热情。2010年“天宫一号”在全国中学生中征集搭载方案时,他带领学生不畏强手如林,不惧激烈竞争,反复研磨,充分论证,最终提交了《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方案》,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并被作为正式方案随“天空一号”升入太空。刘辉老师指导的另一方案《搭载熊猫基因方案》也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列第二名,为全国中学生和上海市争得了荣誉,也为自己争得了尊严。
       由于采取了上述综合措施,老师们的干劲被激发起来了,一支骨干队伍开始形成,这支队伍不但业务精,而且师德好,在认真完成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和带教任务的同时,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发挥了较好的表率作用:有的骨干长年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有的骨干与家长成了知心朋友;还有更多的骨干淡泊名利,勇挑重担,默默奋斗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由于骨干良好师德的影响,学校教师队伍逐渐形成了朴质虔敬、低调勤谨而又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人格风范。  
与其苦求“名师”,不如努力壮大“明师”队伍
立足于地基:搭设教师专业发展的跃升“台阶”
       普通中学虽然很难拥有成规模的名师队伍,但可以培养大量虽然名气不够响亮但明白为师之道的教师队伍,即“明师”;虽然学校的师资很难与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比竞争力,但可以在知识、技能、特长、修养、人格等方面创造条件,推动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境界。


主动观课已成为闵行三中老师们的习惯


“曹刚创作工作室”主持人曹刚老师


余双玲老师带队训练

       学校需要名师,普通学校更需要名师。然而,教师成长是一个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漫长过程,名师更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批量生产;另一方面,作为普通中学,大量引进名师更不可能。六年来,闵行三中除了积极改良培养教师的土壤,还创新思路,优化策略,细化措施,在教师观上推动了一次“革命”。
       闵行三中的思路和做法,概要地讲,就是在教师发展工作中,“不求竞争求境界,不讲名师讲‘明师’”。他们认为,普通中学虽然很难拥有成规模的名师队伍,但可以培养大量虽然名气不够响亮但明白为师之道的教师队伍,即“明师”;虽然学校的师资很难与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比竞争力,但可以在知识、技能、特长、修养、人格等方面创造条件,推动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境界。他们认为,引导教师掌握为师之识,严守为师之规,提升为师之境,是师资建设的奋斗目标,也是教师发展的三种境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过程,又是不断提升的超越过程。
铸牢师德之魂   “明”为师之规
       教师是一项神圣事业,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崇高,同时也选择了辛苦和奉献,因此必须有高远的育人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为人师表的大爱之心。为了践行这些理念,闵行三中明确了“行有规、思无疆”的校训。所以将“行有规”放到前面,就是时时提醒老师们,严守为师之规,践行为师之范,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
       闵行三中地处闵行区南端,其初中部分就近招生,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所属学区的居民有相当部分居住在条件很差的老旧小区,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吃低保等贫困、特殊的学生很多,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近年来更占到学生总数的近40﹪,一部分学生不仅学习困难,而且品行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学校反复强调,对不同的同学,一定要一视同仁;对问题学生,更要“特别的爱奉献给特别的他(她)”,首先从生活上关爱,让这些同学充分体会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建立生活的信心,从而扬起理想的风帆。2011年,一个外来务工随迁的学生不幸患了癌症,学校多次发动捐款,教师轮流去家里为她补课,使这位不幸而又万幸的同学回到了课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关爱,是助推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孩子们又是富有个性和特长的群体,因此个性化成长就成为必然要求。为此,闵行三中开设了40多门校本课程,成立了2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有乒乓球、足球、合唱、昆曲等传统的文体类社团,也有街舞、动漫制作、航天模型等青少年喜欢的新潮社团,还有古典诗词欣赏、心理学应用等有利于提高文化心理素质的社团。为了使社团活动名副其实,取得实效,学校强调绝不允许任何人占用社团活动时间上其他课程,而且老师要悉心指导社团活动。2010年,就是平时不起眼的航天社团的几位不起眼的学生,设计了上文提到的“天宫一号”的搭载方案《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方案》,在全国2956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等奖,并且被确定为正式方案,随“天宫一号”进入了太空。近年来,学校单是在航天科技方面获得的区、市、国家级各类奖项就达120多项。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健康成长,老师也不断进步,涌现许多动人的典型。王娜,毕业于师范名校的高材生,工作非常投入,学科成绩很是喜人,但由于急躁,有时对学生“恨铁不成钢”,教育方法失之简单,偶尔与学生发生语言冲撞,不免沮丧和苦恼。这一切校长都看在眼里,怀着爱才惜才之心经常鼓励她,开导她,还通过具体案例的处理,教他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艺术,使这位年轻教师迅速成熟起来,两年前担任了年级组长,走上了学校管理者的行列。不久前,她在全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学生管理的典型发言,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而更年轻的张晶老师,主动承担班主任的重任,把自己全部热情和智慧都投入到了学生身上,像母亲一样慈爱,像姐姐一样亲切,通过富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举措,把班级带进了上海市优秀班集体的行列。谈到自己的进步,她说:“这首先要归功于颛孙校长。他和蔼可亲,对于我们年轻教师尤其关注,我刚进校门的时候,校长就找我谈心,也时刻关注我的成长,帮我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校长,我更加喜爱教师这份职业。”
夯实知识技能   “明”为师之识
       为师之“识”,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各种相关知识,同时在知识之上,还要有“识”,即见识、眼光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闵行三中讲的为师之“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普通中学师资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实实在在地做好,是做一个合格教师的前提。
       一是着眼未来,帮助教师制定发展规划。根据教师个体特点,闵行三中先后制定了《教师主动健康发展能力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每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都制定了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通过能力现状分析,确定重点发展能力、发展措施和时间节点,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规划完成后,学校课程部、学工部、学科委员会自始至终指导、监督规划的落实,并且与骨干教师管理、教师晋职、激励措施的落实等工作结合起来。
       余双玲老师,原为四川省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2011年被闵行三中聘为女曲教练,是一个不起眼的“临时工”,但她责任心很强,经常带运动队训练到很晚,球队成绩稳步提升,今年率校队获得了上海市第15届运动会曲棍球A组冠军。为此,校长多方奔走,为她争得了正式教师名额,并且帮她制订了发展规划。现在,这位年轻的“教头”正以更大的干劲带领校曲棍球队在奋斗。
       二是立足课堂,鼓励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学校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各类观摩课、展示课、教学比赛等的同时,花大力气构建以校本教学模式为抓手的教学实践研究平台。近年来,学校成功进行了初中部“30+10”课堂教学模式、后“茶馆式”教学、“预习任务单”、高中部“三步六环节”、“预习案”教学策略等研究,以此促使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深度研究,并通过一年一度的学校“课堂教学大奖赛”等活动,与教研组活动相结合,使教学实践研究贯穿整个学期。通过认真完成集体备课、组内磨课、评课说课、专家点评、主题研讨、评比展示等环节,从而将教、学、研有机整合为一体。
       几年来,教师的教研已成常态。每周下午,学校都安排各种形式的教学交流和研究活动,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会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分享;各类研讨课、公开课挂到校园网上供人们借鉴;外出学习获得的教学资源则通过教研组、备课组交流消化。一个多层次、立体化、日常化的教学研究和课堂改革机制正在走向完善。
       三是做实科研,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密切结合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阶段,引导教师将日常教学中的各种具体案例、教学困惑形成课题,将教师的研究日常化、规范化,几乎人人都有课题。六年来,在闵行区教育科研课题申报中,共有22项获得区级立项,其中包括4项重点课题。在闵行区年度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闵行三中共有20项成果获奖,其中7项获得一二等奖;在《闵行教育》、《上海教育科研》联合举办的年度论文评选中,共55项成果获奖。三年来学校教师共有58篇论文、案例在《中国教师》、《上海教育》、《现代教学》、《闵行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类其他评选中获奖,其中两篇被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葛新老师的《初中三维作文训练》作为区级重点课题、市级课题立项,分别获得上海市三等奖以及唯一的个人区一等奖。
       2013年以来,学校规定每周五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单月的周五教研时间安排教育研究,包括学困生思维优化、行为偏差生矫正策略、班风建设、校园文化等,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的育人水平;双月则安排教学研究,包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模式研讨等,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最近,学校利用周五教研时间举办“金点子十分钟”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由中青年教师展示经验和智慧,引起较好反响。
       实实在在的科研给老师们带来了点点滴滴的进步,特别是青年教师,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往往是“久叩门而不入”,经过几年科研的洗礼,不仅“登堂入室”,而且把三尺讲台做成了广阔天地,从这里诞生了市园丁奖获得者、市名师基地后备人选,也诞生了区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等“教坛明星”。
实现人生价值   明为师之境
       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教师还必须努力达到更高的境界:尊重生命成长规律,适应学生发展渴求,使教育教学成为洋溢着生命律动的快乐过程,成为人与人互相感染、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幸福经历。为此,教师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优化文化人格,以求达到教师生涯的理想境界。
       一是创立特色项目工作室,发掘特色教师。学校选择基础良好、成绩显著、潜力巨大、师资优良的专业或课程成立项目工作室,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搭建特色舞台,也为学校特色办学积聚资源。如“刘辉航天科技工作室”,由富有经验和热情的刘辉老师担任工作室主持人。航天科技工作室成立以来,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果,获十多项国家级和市级大奖。上文所述2010年《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方案》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就是其中突出的成绩。
       除了“刘辉航天科技工作室”,学校还成立了“曹刚创作工作室”和“梁成就体育工作室”,在培育美术特色、体育特色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曹刚老师,在2009年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尽管学校当时美术教师不够,校长还是欣然支持他脱岗就读,并按月给他发放基本工资。几年来,曹刚老师创作了大量作品,他的画作曾参加美国、希腊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画展,成为上海市有一定名气的青年画家。毕业后,多个大学邀他前去任教,此时闵行三中也希望他回校发展,并为他量身定做了“曹刚创作工作室”,以此推动闵行三中的艺术教育。曹刚老师被学校的盛情深深打动,欣然回校发展。两年来,他的创作工作室已经有模有样,他的艺术欣赏课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他也把学校走廊、教室布置起来,为校园营造了浓浓的艺术氛围。有了这样好的发展环境,曹刚老师创作进入丰收期,2012年其油画《上海工部局乐队》被中华艺术宫永久收藏;2013年其油画《春风和煦》在全国政协礼堂展出;2014年其油画《台湾雾社事件》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展出。在此同时,他对学校艺术教育做了规划,在他带领下,一支有干劲有才华的艺术教育队伍正在形成。
         梁成就老师在颛孙校长和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由体育竞赛的“拿奖大户”和“金牌教练”,成功提升为学校体育文化的卓有成效的建设者和领头人。2009年前,闵行三中的体育运动队即夺得了几十个区、市、国家曲棍球、足球的冠亚军,多次举办全国性的重要赛事,培养了11余名运动员并进入国家队和省市队,使闵行三中成为远近闻名的体育项目特色学校。2009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颛孙校长强调,学校体育屡屡拿奖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要使体育中蕴含的精神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要素,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从学生健康成长、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做大做强体育特色。由此,梁成就老师在体育课和运动队训练时,更加关注同学们的品质意志的锤炼和体育精神的培养,为了培育学生不懈追求、刻苦训练、不畏强手、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他早出晚归,精心组织,手把手教,使体育精神一步步在闵行三中落地生根。随着学校体育竞赛成绩不断提高,全校师生也越来越喜欢体育,越来越自觉投身体育运动,学校群众体育运动蔚然成风;同时,学校对社区开放了体育运动场地,与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足球、曲棍球俱乐部,与体育界知名人士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各类大赛也持续举行。因为工作出色,梁成就老师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个人和闵行区拔尖人才,今年闵行三中又被评为上海市学校体育先进单位。对梁成就老师的成功,颛孙校长颇为感慨地说:“一所学校,助推老师拿一个又一个奖,是好事,助推老师一步一步提高为师的境界,才是我们的追求。”
       二是成立 “青年教师研修班”和“教研组长研修班”,积淀学校师训文化。闵行三中认为,35岁以下教师即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主力,必须尽快提高综合素质,仅仅依靠上级业务培训部门的培训是不够的,因此成立了“青年教师研修班”和“教研组长研修班”,进行了每两周一次的专业培训,两个研修班开设了“课堂教学的师生有效互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自身发展”、“新课程中的研究型课程”等一系列以学校长远发展为本的教师培训课程,促进教师的互动与发展。自2009年至今,就有8位教师入选区“希望之星”培养计划,1位老师成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
       仅三年来,两个研修班中,有12名教师成为区学科中心组成员;8位获得区“希望之星”称号;在闵行区第三届中青年教师“闵教论坛”比赛中有六位入围,其中三位获得一二等奖;在每年一度的区各级教学评优中,获奖达到几十人次,近二十位教师进入区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英语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研究型课程教研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
      三是走出去请进来,提升综合素质。闵行三中作为普通中学,经费并不十分宽裕,但校长认为,教师素质关系着学校未来发展,即便经费紧张,也要克服困难,为老师们学习、进修创造条件。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派出10批次30多位教师外出学习,他们的足迹遍布苏州、厦门、聊城、成都等地。赴上海市优秀学校学习更是常态化的举措。这些学习、研讨涉及学科建设、课堂改革、班主任工作、学校特色建设等重要论题,帮助老师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活跃了思维,提高了综合素质。
       闵行三中还与华东师大第三附属中学、华东模范中学、上海市五四中学、华东师大附属实验高中协作结成教学联盟,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开辟了一条推动教师培养和学校发展的新路。
       闵行三中还定期聘请市、区教育教学专家名师来校辅导、培训、示范,深入课堂指导实践,推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2009年,学校与闵行中学结成“闵教联盟”,开展相互听课、评课,参与教研组活动,交换教师进课堂等多种形式的结对互动活动。聘请大学和教育科研机构专家、区教育学院研训员、特级教师来学校指导教研组建设,作教育、教学、科研、心理等相关方面的专题报告,帮助老师们丰富知识、开阔思路、优化思维,提高文化品位。
感受“成就感”  “幸福感”为师之上
       当今社会,成就代表了成功,代表了荣誉,代表了人生的精彩。但闵行三中认为,“成就感”还仅是一个单向的人生指数,“幸福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价值追求。因为“幸福感”包含了创造与成就,也包含了人生本应享受的实实在在的、各种各样的满足、快乐,即现世的幸福。对教师来说,包括教学的快乐、育人的成就、学生的敬爱、社会的肯定,还有较好的物质待遇与精神生活。虽然学校财力有限,但他们总是尽自己所能,为教工创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和具有人文精神的业余生活。
       主要措施是:一是制度设计:刚柔相济,扶弱敬贤。学校需要制度,制度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刚性”,也即“一刀切”的强制性。但作为学校主体的全体师生都是经历不同、个性相异、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体,教师队伍更由于其年龄、学历、性格、文化背景的不同很难采用“一刀切”政策捆绑在教育的“生产线”上,而教师工作的内驱力以及教育工作的繁难性,决定了这个群体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近年来,学校先后制定了《孕期女教工工作制度》、《待退休老教工弹性工作条例》等,对年迈体弱的资深干部采取了适时转岗、待遇不变的政策;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学历不够、教学困难的老师则对其所教专业进行调整,或转任教辅工作;对怀孕且临近生产的女教师,对长期以来疾病缠身的教师采取自己申请、弹性作息、适当减少结构工资额度的措施。当然,对教职员工,还是要严格进行制度管理。这种刚柔相济的制度管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严肃性,又体现了对不同情况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更重要的是,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最大限度地配置了学校教育资源,使“管理也是教育生产力”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二是利益分配:情理相依,营造和谐。管理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利益分配如何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在这里,“公平”和“效率”是应兼顾的两个方面,但客观现实往往给这两项原则的落实造成巨大障碍。2009年,根据政府政策,闵行三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个人收入有明显增长,而同一屋檐下的高中教师却无缘享受这一政策。寒来暑往,三年过去了,高中部教师们心理失衡日益加剧,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一方面安慰老师们相信政府,“风物长宜放眼量”,一方面积极向领导部门反映情况,终于在2012年解决了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问题。
      三是文体活动:珍视生命,享受生活。闵行三中认为,教师作为人类智慧的传承者、人类未来的塑造者,也应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分享者。因此教师的文体活动,不应从简单的强身健体意义上去理解,应从珍视生命,享受生活的价值追求上去努力。本着这样的理念,闵行三中特别重视教师的文体活动,首先,鼓励老师们在工作间隙锻炼身体,学校成立了钓鱼协会、摄影协会、教工合唱团等文体活动组织,积极参加区内外龙舟赛、羽毛球、足球、乒乓球友谊赛、教工合唱比赛等赛事;一年一度的冬季长跑、教工拔河成为闵行三中的品牌。学校还在财务制度框架内,充分挖掘潜力,每年给教工购置运动用品,在辞旧迎新时举办教工“才艺秀”。近两年,学校由有关教师牵头,举办“闵行三中教师文化沙龙”,引导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向综合型、高素质、能创造、会享受生活的教育工作者迈进。
  
相关链接·教师成长话“心知”
种子诚可贵 土壤价更高
■刘辉




       我今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是自己教师生涯的重大事件,是自己专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回顾自己的专业发展,这既是自身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的结果;更与学校的培养以及为教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戚戚相关。
       北师大陈孝彬教授说,作为一个成功校长,他的办学思想及他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深刻地反映着当前这些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我们校长就是陈教授现代教育理念的积极实践者和推行者。他来到学校不久,就提出了精炼的“行有规、思无疆”的校训,并提出了“尚德立志、启慧厉行”的育人目标;他提出“加强实验教学、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普通的学校可以培养出不普通的学生、平凡的教师可以变得不平凡”。他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正是我对校长这一系列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同,才激励我大胆在研究型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力突出这五种素质的培养和探索。
       闵行三中航天特色的发展,得益于有一个让我非常开心愉快的工作团队。这种良好的同事关系和工作氛围,使团队的队员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方面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上相互影响,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勇于担当,这一切都为我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正是由于我们团队有良好的团队文化,才促使我们在几年来没有任何奖励的情况下,由最初的我一个人单打独斗,发展到今天初、高中近20人的专兼职科技团队,而且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乐此不疲。
与事业一起进步
■梁成就


       我是一位体育教师,现在担任闵行三中校长助理,1993年10月,我回到了阔别18年的出生地上海,来到闵行第三中学执教,光阴似箭,一晃21年。
       经过21年的磨练、耕耘、奋斗和积累,成效显著。
       三中选择了我,加深了我对三中的更加热爱,更加珍惜在三中的分分秒秒。曾几时,外区外校有意“挖”我过去,但我都一一谢绝,是什么驱使我如此坚决:一是学校体育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尤其是校长对学校体育工作支持和关心力度之大,给予体育工作搭建美好的大舞台,给予我的专业追求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使我更加坚定留下。二是对教育的热爱,对体育的热爱,在绿茵场上伴随着黑白相间的足球和小小的银球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足球、曲棍球运动员,无声无息、无休止地努力拼搏。三是从踏上闵行三中第一天起,我就为自己确定人生坐标,立下誓言“不干则已,干则争先”,以“蜡烛的价值在于燃烧,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格言激励自己用正能量去对待每一天,每一秒,在学校体育这片沃土上,执着地追求、努力地工作。
       搞好学校体育工作,使社会、家长、学生满意,就必须以新的视野来认识学校体育,以健身育人的观念来实践学校体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愿以更高、更快、更强作为奋斗目标,在平凡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
理念引领坚定信念
■崔丽亚


       我于2007年由河南一所中学引进上海市闵行三中,开始了教育生涯的新旅程。短短几年间,我对这所普通中学产生了深厚感情,不仅找到了人生的归属感,而且在教育教学各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对待工作,我一直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敬岗爱业,为人师表。与时俱进,坚持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升,不断优化自己的文化积淀。在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岗位上,我全身心地付出,无私地关爱学生,同时以研究者的态度对待政治教学,注重论文的撰写和小课题的研究。
       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我注重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机构,与学生一起开发、创造课程,启发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把课程的知识结构、认知要素、情意要素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进而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发展。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主要在课堂上通过情感激励,诱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参与体验;活跃学生探究的思维、设置问题;搭建学生探究的平台、注重迁移,增强学生探究的实效等方面进行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导者、帮助者和问题的设计者、指航者、导演者,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活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无穷的积极性和极大的兴趣,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才会实现“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的最高境界。
闵行三中的大爱伴我成长
■张晶


       时光飞逝,转眼间参加工作已经四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正是有了领导的关怀,同事间的互助,师生间的灵犀,才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得到了很好地成长。在去年,我所带的班级很荣幸的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我想,这样的成绩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应属于三中——一个充满大爱的地方。
       在学校每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有经验的教师的帮助和鼓励。有了这些教师的指引和帮助,我们经历的挫折更少,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甚至这种关心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师傅叶老师、组内老师和校领导以及帮助和鼓励过我的人,都给过我以很大的支持。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我才得以茁壮成长。通过一次次集体备课、一次次集体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专业成长发展的平台和教师之间学习的机会。在紧张而又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慢慢地成长起来。经过有经验的老师的点拨,随着自己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但我会逐渐地完善和提高的。我庆幸,在走上教育之路时,让我知晓了追求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奥秘,给我这么多宝贵的财富。
感言 由心而生从普通走向不平凡
■颛孙长宗


       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让我更加明白一个真谛:优质教育其实就优质在师资上,教育设施和配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现一流并不困难,硬件的到位,只需经费和设计,基本上都可以做到。
       然而,学校的最基础发展和最有前途发展,就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的最根本的“因子”,也是办学的最基本“元素”。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必须在师资队伍上实现整体提升的优化,因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
       道理说来简单,但面对一所普通学校,不能奢望天上掉下“馅饼”,也不可能通过大量引进进行“换血”,一来成本受不了,二来也未必如愿。因此,在学校,我们是把教师当作最具有潜力、最富有睿智和最富有活力的“宝库”来加以激发的。与其苦求“良才”,不如积极改革培育“良才”的土壤;与其苦求“名师”,不如努力壮大“明师”队伍,这两句话,是我们对现实的挑战,也是对作为的虔诚。
       正像支部要建在连上一样,强师资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地盘上,建立在教师的内驱力上。事实证明,教师是可以激发起来的,只是要有好的政策引领、优的措施发力、怡的环境营造。
       普通学校可以办得不普通,平凡教师可以做得不平凡。一切皆由心而生。只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实人民的重托,忠于科学的规律,我们的教师也一定能成为人民的教育家,我们的学校也一定会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
         从普通到不普通,从平凡到不平凡,唯一的道路就是坚守心路。
已有5135人阅读